甲骨文中“戎”,是兵器的总称!为何周朝却称外族为“戎”?

周王朝时的“戎”:泛指部分外族

对于四方异族,古人将之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但在西周时期,“戎”并非西部外族的专称,东西南北的很多外族也被称为“戎”。

以淮夷、徐夷为例:《尚书》记载,西周初年“淮夷、徐戎并行”;冬戈方鼎铭文记载,“率虎臣御淮戎”,这里的“淮戎”即是“淮夷”。“淮戎”在淮河一带,“徐戎”在徐州一带,两者都属于东夷的一部分,与传统的“西戎”相距很远。

除了“戎”与“夷”之外,周朝还创造了“狄”与“蛮”来称呼外族,甲骨文中没有“狄”与“蛮”这两个字。《左传》记载:“戎狄豺狼”,以及“戎狄无亲而贪。戎,禽兽也。”也就是说,“戎”只是称呼部分外族,并不能泛指一切外族。

问题在于,周朝为何使用“戎”来指代部分外族,其中有何讲究,最终又为何变成了西部外族的专称——“西戎”?

周人眼里的戎族:敌对的强大的外族

上文说了,“戎”的本义是兵器的总称,引申为战争,因此周朝命名为“戎”的外族,必然与其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古人用词非常谨慎,周朝命名外族为“戎”时,不太可能脱离其本义。

首先,“戎”代表的是有戈有甲的尚武外族,对周王朝具有重大威胁。以徐夷为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传统文献中记载“徐夷僭号”等,说明徐夷非常强大,武力值很高,是一个有戈有甲的尚武外族,一度是周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戎”可以视为周王朝对外族高武力值的标记,命名外族为“戎”时,可能表示此时某个外族武力强大。

其次,“戎”代表的是与周王朝敌对、交战的外族。“戎”字从戈甲的结构,表明它不仅是兵器,还是战争的一个动态过程。史书记载的徐戎、西戎、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都与周人爆发过战争。

除了上述两种,司马迁还记载了一种可能:《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可见“狄”、“娀”等与殷商关系匪浅,那么周人称呼一些外族为狄与戎等,是不是因为殷商的缘故?可惜,甲骨文中没有狄字,也没有以“戎”称呼他族,因此也就无从作此推断。

总之,从目前文献史料来看,西周王朝眼里的“戎”族,起初只是标记与周人爆发战争的武力强劲的外族,不仅没有贬低之意,更不是什么蔑称与歧视,反而是一种高度尊重。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戎”的内涵也在变化,也变得具有一定歧视的意思了。

到了战国时期,古人将散布在四方的外族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此时“戎”已经失去了西周“标记”的意义,只是作为一个特定族群的称呼,专指“分布于湟水流域,今甘肃大部分地区”的外族,于是在“华夷之别”的思想体系下,族称“戎”逐渐成了一种蔑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什么零什么什么的成语|女生腿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