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踩着自己的肩膀跳的更高了
还记得在20年前的《记忆碎片》开场戏嘛?
照片上的图像逐渐模糊直到消失,空白底片又回到了拍立得相机,扔掉的枪又回到了手中,射出去的子弹又回到了枪膛,被杀人的人又活了...
时间在倒流...
时间,是诺兰电影最重要的元素。
《记忆碎片》,用倒叙来呈现失忆造成的时间混乱。
《盗梦空间》,用多层梦境来呈现不同的时间感受。
《星际穿越》,呈现引力造成的不同流速的时间,用引力波来穿越时间。
《敦刻尔克》,用陆海空的不用时间跨度来营造紧迫感。
以上所有关于时间的呈现,都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正常时间。哪怕是《记忆碎片》的倒流,也只不过是正流的倒放。
《信条》,诺兰用最严谨的逻辑、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最炸裂的脑洞,操纵了时间。
你明明看上去是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但所有事情又都是发生在我们所处的正常时空。
还记得10年前的《盗梦空间》是怎么讲故事嘛?
先让你开开眼见识一下什么是盗梦,再来解释如何盗梦,最后玩个四层梦境的大盗梦。
《信条》也一样,我们跟着无名主角,开场先见识了一下逆时状态,然后又跟着他加入了组织跟着女科学家了解逆时状态,最后当然就是利用逆时状态玩个大的拯救世界。
《盗梦空间》,甭管插叙了多少关于妻子的回忆,甭管梦有几层,依然是个正叙的故事,观众理解起来毫无障碍。
《信条》,则是一个全新升级的莫比乌斯环式故事,收尾相接互为因果,观众理解整体故事不难,但要搞清楚每一个细节,真的需要二刷三刷。
还记得我们在诺兰电影中看过怎样的视觉奇观嘛?
《盗梦空间》中有折贴城市和无重力旋转走廊,《星级穿越》中有穿越黑洞和五维空间。
从不明觉厉的感觉上来说,以往那些奇观,基本还是只有“觉厉”,观众基本还不至于“不明”。
《信条》里的奇观,其实没什么大场面,被当做宣传点的飞机幢大楼,就已经是最大的了。本片最让观众大开眼界的,是把瞬时状态和逆时状态的人和物同时呈现在一个时空里,这既挑战了观众大脑的逻辑本能,又挑战了观众眼睛的视觉本能,就真的是“不明“+”觉厉”了。
我们看了好几十年的007电影,其实都是一个故事。
孤胆特工全球调查追踪挫败企图利用黑科技大杀器毁灭世界大反派的邪恶大阴谋...
也有例外...《天幕危机》里的大反派就不想毁灭世界,只是个受了委屈找妈妈讨说法的儿子。他也曾经是军情六处的特工/M的儿子,跟邦德算是互为镜像的兄弟。
这正是我特别喜欢《天幕危机》的原因,是一部有突破的007电影。
从诺兰拍007电影的角度,我看完《信条》就想到了《天幕危机》。
主角和大反派,一个跟神一样不需要名字,一个有着跟农神一样的名字,一个拯救世界,一个毁灭世界,也是互为镜像,并且电影多次通过旋转门玻璃两侧的二人对视来从视觉上呈现这种人物关系。
这应该也算是诺兰对007电影的突破创新。
诺兰的扬长避短&放飞自我...
或者是,放弃治疗?
震撼而不感动,一直是诺兰电影饱受诟病的最大槽点。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商业互吹中说诺兰是情感数学家,换个说法就是,所有的情感都是精确算计的。
诺兰电影,都有精巧的叙事手法、复杂的概念设定和震撼的视觉奇观。这些带给观众的震撼,已经无需赘述。恰恰也是因为这些,留给塑造人物、酝酿情感和演员表演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观众基本无从感动,角色/演员往往沦为工具人。
诺兰电影不是没有情感,但情感远小于叙事、设定和奇观。
《记忆碎片》有对妻子的爱,但更多是正叙倒叙交织的精巧叙事。《盗梦空间》有夫妻情感纠葛和回家与孩子团聚的渴望,但更多是四层梦境的复杂设定和震撼奇观。《星际穿越》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父女之情,但更多是黑洞、五维空间等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复杂设定和震撼奇观。《敦刻尔克》有几十万士兵回家的企盼,但更多是天空一小时海洋一天陆地一周的精巧叙事。
没错,这就是诺兰,一个高度复杂、紧密、理性的类型片机器。
这就是诺兰电影的特点,至于是优点还是缺点,见仁见智吧。
反正我看诺兰电影,从来不会有收获感动的期待,我看的就是叙事、设定和奇观。
《信条》当然有情感,有主角和Neil的战斗友谊,有主角的奋不顾身,有Neil的献身精神,有Kat对儿子的爱。但相比莫比乌斯环式的叙事、烧脑的逆时设定和瞬时逆时同时呈现的视觉奇观,情感真的太弱了。
《信条》,史上最诺兰!
情感是诺兰最弱,叙事、设定和奇观是诺兰最强。
前者,我不在乎。后者,我爽了!
诺兰一直拍不好动作戏,《信条》嘛...
小动作戏是主角打反派小喽啰,没什么值得说的,大动作戏是主角和逆时状态下的自己对打,有各种逆向动作,又成了视觉奇观的一部分,也没法用评价正常动作戏的标准去考量了。
诺兰电影总是有很多解释性对话,特别是有高概念的那几部,《盗梦空间》要解释盗梦,《星际穿越》要解释穿越。
解释盗梦的时候,给观众呈现视觉奇观。解释穿越的时候,好歹还有个纸笔道具。片需要解释的概念更多,但除了第一次解释,后面真的就是俩人在叙事节奏呼吸空间里干说(当然撞完飞机后那次是喝着水说的,不干),没有奇观展示,没有剧情推动,难道是因为小诺兰没有参与编剧?
这个,我很不爽...
《信条》的设定和细节Q&A
1、TENET是什么意思?
萨特方碑(Sator Square),最早发现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迹,石碑上刻着拉丁语回文诗句,大概意思是播种者阿瑞波驾着轮子劳作。这首诗,后来在欧洲很多教堂砖墙、壁画上都有出现。
中间的回文单词TENET,拉丁语的意思是拥有、掌控,英语的意思是原则、信条、教义。这是电影的片名,也是拯救世界秘密组织的接头暗号。TENET,正拼反拼都是一样的,也对应了电影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首尾相接互为因果的莫比乌斯环。开篇协助主角的黑衣人就是时间线逆行回来的Neil,穿越旋转门时遇到的人就是自己,高速追车时的另一波人也是自己,促成所有事件发生并且成立TENET组织的还是未来的主角自己。
TENET,正拼的前三个字母是TEN,反拼的前三个字母也是TEN,爬大楼找印度老太婆是10分钟,追车大战之前众人等待运输车进入市区要等10分钟,片尾大战的时间是10分钟。
第一行(列)的SATOR,拉丁语的意思是播种者、农夫、农神,在电影中就是是反派大BOSS安德烈·萨塔尔的姓。倒过来拼,也就是第五行(列)的ROTAS,意思是轮子、转动,在电影中指的是反派大BOSS在挪威奥斯陆机场自由港的罗塔斯公司。
第二行(列)的AREPO,本意不明,一般认为就是农夫的名字,电影中是一个画家,叫托马斯·阿勒伯,主角给Kat的那幅假画,就是他画的。倒过来拼,也就是第四行(列)的OPERA,拉丁语的意思是劳动,英语是歌剧。电影的第一幕就发生在歌剧院...
整首回文诗,表面的意思是播种者阿勒伯驾着轮子劳作。看完电影,我们也都能明白真正含义了,神控制着时间轮回。
2、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主角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全片都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这个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诺兰想在谍战片套路上做出突破,没有名字,也算是对那些名头响当当的詹姆斯·邦德、杰森·伯恩、伊森·亨特们的突破,无名英雄显然更符合特工气质。
主角从开场歌剧院事件中的一脸懵逼,到最后搞明白状况并拯救世界,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命中注定,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我们还会努力去改变吗?电影的主题,过去的已经发生了,未来的会发生什么,取决于你当下做什么。过去你是谁不重要,未来你是谁也不重要,当下你做什么最重要。没有名字,显然更符合这个主题。
影片资料里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角色就是Protagonist(主人公、主角),主角跟印度老太婆说过一句话:我才是主人公。这个设定和这句台词,都非常燃。看完全片,我们会知道整个事件其实都是未来的主角一手策划的,同样想掌控整个事件的还有大反派SATOR。SATOR在拉丁语中有农神的意思,最终,SATOR输了,男主角赢了。男主角才是神,神不需要名字。
3、什么是“熵”?
管理研究逆时状态物质的女科学家,对一脸懵逼的主角提到了“熵”。
这是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1854年提出的概念,是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
说人话…你刚刚入住的一个酒店房间,整齐有序干净整洁,此时此刻的熵值就很低,你住了三天,越来越乱越来越脏,熵值就逐渐升高。如果把这三天的房间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就是封闭系统的熵增定律。
封闭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
这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表述为热量不可能自发的由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
说人话...把冰块放进热奶茶,在冰块和奶茶组成的这个封闭系统里,结果只能是冰块逐渐融化,奶茶温度逐渐降低,最终恒定。
熵增真的不可逆嘛?热力学第二定律真的不能违反嘛?
物体的热量无非就是粒子的运动激烈程度,如果能探测并控制单个粒子的运动,是不是就能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呢?是不是就能逆转熵增实现熵减呢?
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提出了这个设想。假设有一种物理学妖怪,能够探测并控制单个粒子的运动,也就是 麦克斯韦妖。
你应该也发现了,伴随着不可逆的熵增,还有一个不可逆的概念,那就是时间。
熵增的不可逆和时间的不可逆,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实现熵减,那时间是不是就可逆了?
电影中的未来世界,证实了麦克斯韦妖的存在,有了实现熵减的技术,通过钚元素的核裂变释放反辐射,导致物质熵减,进入逆时状态。所以,钚元素也就成了正反两波人都在抢夺的麦格芬。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通过熵值转换装置(旋转门)只能把某个特定的人/物体/时空变为逆时状态,整个时空依然是顺时状态的,并且时间流速是不变的。
说人话...今天是9月5日,你想回到8月5日,你就要通过熵转换装置(旋转门)把自己变成逆时状态,其实你还是待在正常时间流速的顺时时空(正常世界)里,接下来,瞬时时空开始9月6日/9月7日,逆时状态的你开始9月4日/9月3日,一个月之后,瞬时时空的时间来到10月5日,你就回到了8月5日。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瞬时时空的人观察你,就会发现你是倒着的,这也就是电影前半段主角看到的那些不明觉厉的逆时现象,比如射出去的子弹又回到了枪膛,比如翻倒的汽车又翻了回去还倒着行驶。同理,逆时状态的你观察瞬时时空,也会发现是倒着的,比如主角刚刚进入逆时状态是看到的那些奇观,鸟倒着飞,轮船倒着开。
并且,因为你整个人都是逆时状态了,正常空气无法通过逆时的肺膜,所以也没法直接呼吸,必须戴着能够把供你呼吸的空气也变成逆时状态的面罩。
在各种解释麦克斯韦妖的图片中,都是用 红色小球代表热(熵增)粒子,用 蓝色小球代表冷(熵减)粒子。
诺兰在《信条》中也是很严谨的利用了红色和蓝色,红色代表正常世界的瞬时状态,蓝色代表逆时状态。
4、什么是“单电子宇宙”…
撞飞机结束后,Neil跟主角提到了“单电子宇宙”。
1940年春天,两个美国物理学家打电话,约翰·惠勒对理查德·费曼说:“我知道为什么所有的电子都有相同的质量和电荷了,因为他们就是同一个电子。”
把白话上升到理论,也就是——所有的电子和正电子实际上是唯一一个电子在时间中前行并回溯的结果。
说人话…整个宇宙,从大爆炸到末日,其实只有一个电子,我们观察到的N多个电子,只不过是这唯一一个电子的运动时间线的循环。
如果我们截取某个时刻,一半的电子在时间线上正向运动,另一半的电子在时间线上反向运动。正向运动的电子就是我们熟悉的带负电荷的电子,反向运动的电子就是我们不熟悉的带正电荷的正电子。由正电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也就是说,反物质其实就是物质在时间线中的逆行。
怎么样?是不是又给时间倒流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础…
物质和反物质如果相撞,会发生什么呢?
湮灭,爆炸,释放能量,一切化为乌有。
这就是《信条》大反派SATOR的大阴谋,集齐九个钚装置,组成一个算法装置,让整个世界变成逆时状态,跟瞬时状态的正常世界发生湮灭、爆炸。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里主角和逆行状态的自己对打,怎么没有湮灭?
可能是因为全副武装捂得很严实没有直接接触吧…
你觉得这个洗地怎么样?
5、时间倒流能改变历史嘛?“祖父悖论”怎么办?
诺兰电影,已经发生的事情,从来都是不能被改变的。
《盗梦空间》,不能。
《星际穿越》,不能。
《信条》,当然也不能。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历史不能被改变,那么世界也不会被毁灭,电影里的这些人在折腾什么呢?全世界乱窜打打杀杀的,躺床上玩手机不香嘛?
所谓互为因果,正是因为这些人使劲折腾,世界才没有被毁灭。
正是因为有一群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我们才能感觉到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才能躺床上玩手机。
祖父悖论,或者叫外祖母悖论,是法国科幻小说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在1943年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中提出的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悖论。我能不能穿越回我父亲出生前杀死我爷爷?我能不能穿越回我母亲出生前杀死我姥姥?
在单一宇宙的世界观里,显然是不能的,并且很多都是试图改变的行为恰恰就促成了既定结果的发生。我试图杀死我爷爷,我爷爷逃跑途中认识了我奶奶,两人相爱生出了我爸,我爸又生了我…
在平行宇宙的世界观里,那就随便呗,反正你改变的只是另外的平行宇宙,管他爷爷姥姥的,随便杀…
咱们诺神是不可能玩平行宇宙这种LOW爆概念的,《信条》是单一宇宙,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一切已经发生的,将一定会发生,并且一定发生了。
6、曼哈顿计划是怎么回事?奥本海默是谁?
印度老太婆跟主角提到的曼哈顿计划,就是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该计划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该计划的两个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罗伯特·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后来因为研制出具有毁灭世界能力的武器而陷入自责,反对美国继续研制氢弹,致力于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
这里开开脑洞,印度老太婆说算法装置是未来的一个女科学家研制出来的,她为了不至于引起世界毁灭,所以分成九份藏在了现在的世界。有没有可能就是那个管理研究逆时物质/给主角上课的女科学家呢?
7、开场歌剧院事件是怎么回事?
好莱坞电影“黑”前苏联/俄罗斯,是祖传手艺。本片大反派是一个有前苏联背景的英籍俄裔军火寡头,开场歌剧院事件发生在乌克兰,隐喻的当然就是发生在2002年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
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车臣绑匪闯入莫斯科东南区的轴承厂文化宫大剧院,胁持文化宫内的850多名人质,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10月27日,俄国军警及阿尔法小组以秘密化学气体麻醉表演厅内所有人,将车臣绑匪歼灭,事件导致39名恐怖分子被击毙,至少129名人质因为俄罗斯军队的麻醉气体而死亡。
8、钚装置为什么是九个?
集齐九个钚装置组成算法装置,具有毁灭世界的能力,对应的就是现实世界中的核武器。全世界一共有九个核武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以色列。
9、钳形行动
军事术语,兵分两路从两个方向夹击敌人。
《信条》里显然玩的更high,突破了从空间上兵分两路,是从时间上兵分两路,玩的是时间钳形行动。
追车抢钚是反派的时间钳形行动,片尾大战是正派的时间钳形行动。
时间钳形行动最牛逼之处,就是利用穿越造成的信息差为自己占得先机。
时间钳形行动需要严格把握瞬时状态和逆时状态的时间差,正式因此,我们看到了本片最牛逼的视觉奇观。
追车抢钚,我们在旋转门两侧看到了不同时间状态的多个大反派。
片尾大战,大反派的基地是用逆时状态材料建造的,红蓝两队必须沿着时间线的相反方向同时进攻,否则这一秒被炸毁了下一秒就恢复原状,所以在两队同时开火的时候,就呈现出了被炸毁和恢复原状同时出现的视觉奇观。
10、Neil 有没有可能是长大后的Kat儿子?
《盗梦空间》片尾的陀螺倒没倒?
既然中诺兰毒这么深,那就自己脑补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