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认为雄性乌龟没有交配能力,所以一对夫妻,如果妻子跟别的人有性关系,那么丈夫就被称作王八,或者说他被戴了绿帽子(乌龟的颜色偏绿),意思是没有交配能力所以妻子跟别人通奸。这是一个对男性非常具有侮辱性的称呼。“王八蛋”,蛋的意思是爬行动物或者鸟类产的硬壳的卵。因为乌龟没有交配能力,那么乌龟生的蛋一定是跟他人生下的,所以‘王八蛋’的意思就是妈妈跟丈夫之外的人生的孩子,这是对任何人都具有侮辱性的称呼。
在佛经《杂阿含经》中有一段以乌龟的古诗讲述生命哲学的话,佛陀用以教化众生要断除对世间色、声、香、味、触等欲望的种种贪求,因为这些贪求就像乌龟露出的头、四肢和尾巴。这段故事是这样的:一只乌龟住在河岸的草丛。一只正在觅食的狐狸看到乌龟急忙跑来便想吃掉它。乌龟为了保命,急急忙忙将头、尾、四肢往壳内收。狐狸想等它露出头然后吃掉它,但是乌龟既不露出头,也不露出腿脚和尾巴,狐狸只好怅然离开。如果你听人说“龟藏六”,字面意思是乌龟把头、四肢和尾巴六件东西藏起来,那就是比喻佛陀开示大家不要恣情放纵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鱼/魚 yú
繁体字:魚 yú
简体字:鱼 y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甲骨文的鱼就是一条鲜鱼的形状,上头下尾,身上有鳍和鳞。金文的鱼字就更加惟妙惟肖。小篆比金文简单一些,把鱼向横向拉宽,下面的鱼尾变成了火,鳍不见了,但是还有鳞。楷书的鱼尾变成了四个“点”。简化字把四点变成了一横。很多的字都以鱼为部首,这些字都表示某种鱼。比如:鱿,鲍,鲑,鲨等。就连不是鱼的其他水里的动物也以鱼为部首,比如:鳖,鳄,鳌,鲸等。
鱼跟其他动物名一样指的是一类动物,所以再细分就有不同的鱼,区别是鱼前面那个修饰语不一样:死鱼、活鱼、金鱼、鲤鱼、鲶鱼、草鱼、黄花鱼、三文鱼、神话里的美人鱼等等。‘木鱼’也是一种鱼,只不过是木头做的没有生命的鱼罢了。木鱼可能是木板做的鱼,在很早以前的中国内陆鱼很少见的情况下过年的时候在饭桌上摆着,虽然不能吃但是有,期望来年好运的到来,因为鱼的发音跟剩余的余一样,人们希望来年的收获在享用之后还有盈余。
另外一种木鱼就是佛教里和尚用的中空敲击的时候能敲出响亮的声音的,他们用这个声音是自己排除杂念沉浸在声音或者无想的状态,也用来调节诵经节奏,也用敲打木鱼的声音作为进斋的信号。但是为什么要用鱼的形状造出这个器具呢?鱼不管做什么,他们都睁着眼睛。用鱼来作为敲打的器具是为了提醒众人不要昏沉懈息,要昼夜长醒精进[4]。说到鱼跟佛教,有必要说一下‘放生’。放生是一种把被人类捕捉即将被宰杀的动物放回大自然的行为。因为鱼新鲜的时候才美味,所以在市场上很多活鱼。在中国人们最主要的放生的方式就是,买下活鱼然后把这些鱼放归河湖。
“鲁”这个字的甲骨文是,金文是,小篆是。本来是鱼放入口中,表示美味,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粗鲁、鲁莽的意思。另外的字“鲠”不是鱼的意思,它是鱼刺的意思。中国一个成语叫“如鲠在喉”,就跟有鱼刺卡在喉咙里一样,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或有难以解除的困扰。
练习六
你认为下面四个字的词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用这个词?
鸡鸭鱼肉
因为鱼离不开水,所以在中文里出现了几个鱼和水连用的表达法。比如:如鱼得水,鱼水情,鱼水之欢。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了跟自己意气相投的朋友或者很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现在说“鱼水情“,一般是指军队和民众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元朝王实甫《西厢记》描写书生张君瑞与崔莺莺男欢女爱的场景的时候第一次用“鱼水之欢”。它的字面意思是指男女之间或两个动物之间的关系像鱼在水里那样融洽、自然、舒服。
练习七
跟“鱼”字比较一下,下面这个字多了什么?你认为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渔 yú
渔,甲骨文是,水里很多鱼的样子。金文是,两只手抓着一条鱼。小篆是。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这句俗语人人皆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的意思就是捕鱼。送给人一条鱼能让他一时不饿,却不能解决长久饥饿的问题;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
另外一句跟鱼有关的俗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告诉人们要行动,意思是,与其站在水边渴望也能得到鱼,不如回家结网为捕鱼做准备。还有一句俗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字面意思很容易看懂,它用来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练习八
你看看这两个字,他们可能会是什么意思?
鱻,䲜
答案:
鱻xiǎn, 跟鲜是一个意思。䲜,yè, 鱼多的样子。这两个字人们已经很少使用。
繁体字:鳥 niǎo
简体字:鸟 niǎo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鸟”字的甲骨文就像一只鸟的形状,鸟头朝左而侧立,还有尾和爪子。《说文解字》对鸟的定义是长尾巴鸟的总称。金文的鸟更漂亮,翅膀和尾巴上有了羽毛点缀。小篆仍然像鸟的样子,头朝左尾巴朝右下放,最下面是腿脚。繁体字与小篆相似,简体字把四个点儿变成了一横。
练习九
仔细看一下下面两个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我们正在学的字?
鸟,乌
含有鸟的词,常常跟它们所站的位置,叫声,春天开始的频繁的活动,以及作为猎物最容易受到惊吓这些特点有关。比如,“鸟瞰”,就是因为鸟常常站在高处,所以“鸟瞰”表示从高处俯视地面的景物。“惊弓之鸟”[5]的意思就是受过惊吓,听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这个成语的出处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有一个人知道天上飞着一只受伤的鸟,飞得很慢,而且没有同伴。他只用弓拉了个空弦,这只鸟就掉了下来。这位射手明白,这只鸟在听到弓弦的声音以后会吓得奋力飞去,一用力伤口就会撕裂,于是掉下来。所以这个成语不仅仅比喻受惊吓后没有恢复的状态,也从哲理层面告诉大家,不能从心里创伤中走出来的人更容易再度受到打击。
“枪打出头鸟”,“出头鸟”就是飞在鸟群前面或把头先从窝里伸出来的鸟,指的是表现突出或领头的人。这句话告诫人们,冒尖的人容易遭遇打击或者打压。跟另外一个成语”树大招风”一样,从这两个表达里面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对于中庸之道、不敢为天下先的风格的推崇。
“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到别人后面所以提前开始行动。一般来说,用这个成语的人都不说别的人笨鸟先飞,而都只是说自己,用于自谦。“小鸟依人”这个成语出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里面讲唐代初年,唐太宗任命褚遂良为谏议大夫监督他的言行。褚遂良尽职尽责刚正不阿,对皇帝忠诚而有感情。唐太宗评价他像是飞鸟依人的模样。后来”飞鸟依人”变成了“小鸟依人”,开始表示依附权贵,或者在窘况的情况下依附他人,现在主要指女孩子娇小可爱惹人爱怜的样子。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现在落花铺满地。一片自然、闲适、宁静的景象。这首诗所有上过中小学的人都会背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都会背诵,因为孩子的看护人(往往是妈妈、爷爷、奶奶、姥姥、或姥爷)都会教孩子这首诗。
练习十
你能猜出下面的字的意思吗?
鸣
答案:
“口”表示嘴,在鸟旁边,鸣míng表示鸟叫。
练习十一
你能猜出下面的词的意思吗?
鸟人
答案:
不要被美国的birdman电影误导而得出它的意思。中文里,“鸟人”是一个很粗俗的骂人的词。如果你很不喜欢一个品德很差、很让人讨厌而且你很生气的时候,用这个词可能会释放你的气氛(或者更让你生气?)
练习十二
下面是同一个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三个不同时期的写法。这个字跟鸟有关系。猜一猜这个字的意思。
有很多字有鸟字部首:鸭,鹅,鸦,鹤,鸥,鹦鹉,鸳鸯。这些都是有翅膀能下蛋的家禽或野生鸟类的字。
隹 (繁体和简体相同)zhuī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甲骨文隹的形象像鸟的样子,上部是鸟头,嘴向左方,向右的两笔是翅膀。金文更加生动,鸟的翅膀丰满了起来,加上了双脚。小篆也还有点鸟的样子,可是楷书就很难看出鸟的模样了。根据《说文解字》,“隹”就是短尾巴鸟的总称。在上古,“隹”与“鸟”是一个字,只是到了后来才分出表示长尾巴鸟的“鸟”,以及表示短尾巴鸟的“隹”。
练习十三
你觉得下面这两个字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佳,隹
在日常生活中,“隹”字已经很少单独使用,但是它作为部首,有时会出现在一些字里,这些字多数都跟鸟有关系。比如,集,甲骨文 是一只鸟站在树上,金文 是三只鸟站在树上。集的本义是树上聚集了许多鸟,引申泛指会聚、汇合, 也指人群集中的集市、集镇。另外一个字是繁体字的“只”是“隻”。“隻”的甲骨文是一只鸟在上面,下面是一只手,金文更加形象,小篆就是隹下面有一只手。所以“只”的繁体字“隻”的本义是一只手逮住了一只鸟,后来表示单的意思。雙(简体字“双”)是一只手逮住两只鸟,表示一对的意思。
“雏”(繁体字雛)是小鸡或幼鸟的意思。这个字的左边是“刍(芻)”表音,甲骨文是,手拿着断草,像是在喂小鸟(如果是这样,那么刍也表意),右边是短尾鸟表意,甲骨文和小篆分别是 。
练习十四
你觉得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雀, 焦
燕 (繁体和简体相同)yàn
甲骨文:
小篆:
燕在中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鸟,它的体形比较小,翅膀和尾巴都尖而长,尾巴分叉,成剪刀状,羽毛是黑色的,腹部是白色的。从前面的字的讲解你一定已经了解了,很多字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演变以后已经和甲骨文非常不同,从开始的图画一样的笔触,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笔画,后来的字体就和甲骨文金文离得越来越远。“燕”字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燕的甲骨文就是一只鸟的形象,几乎就是燕子的正面画像,除了颜色之外燕子的所有特征在很简单的甲骨文中几乎都表现出来了。小篆在统一文字时把燕子的嘴巴、翅膀和尾巴拆散了,几乎完全失去了鸟的形状,特别是剪刀一样的尾巴变成了火字,这个火字成了部首,到了隶书 ,形态上跟原来鸟的形状完全没有了关系,火字部首跟其它的字一样变成了四点。
练习十五
如果燕没有在小篆统一的时候把鸟的各个部分拆开,你觉得燕字会是什么样子,它的部首应该是什么?
燕,又叫燕子,是一种小鸟,比麻雀大一些。在西汉时代司马迁[6]的《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一句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 “鸿”是大雁,“鹄”是天鹅。这是说:小燕子和麻雀怎么能够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不理解英雄人物的抱负。
虽然在《史记》里,燕子被比喻成平凡的人,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受欢迎的鸟。燕子通常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能吸引他们筑巢的地方向来都是风水宝地,所以如果有燕子在家里的房檐下筑巢,代表这个地方十分舒适,此处的家庭也很和睦。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棲”,意思就是优秀的鸟类选择最理想的树木作为栖息的地方。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儿歌就叫《小燕子》(1957年创作的),它的歌词是这样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唱这首儿歌。
燕子的尾巴大家都知道叫做剪刀尾,因为它的形状而有一个书法上的成语,蚕头燕尾。这是写隶书时候的笔法, 起笔凝重,结笔轻疾[8]。
虫/蟲 chóng
繁体字:蟲 chóng
简体字:虫 chóng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虫”的甲骨文就是一条蛇的形状,上面是蛇头,下面是蛇身蛇尾。金文与甲骨文相近。小篆的蛇形更复杂。虫在那个时候叫huǐ, 不叫chóng,它的意思是小毒蛇,是虺的古字。后来三个虫字放在一起“蟲”才表示虫子。后来简化字借用了“虺”的古字虫,所以现在的“虫”指昆虫。虫在古代的词义很广,比如说老虎被称为大虫。正因为它当时的词义很广,以“虫”为部首的字除了真正是昆虫的蚕、蜘蛛、蜜蜂、蝉、蝴蝶、蜻蜓等字以外,其他五花八门的动物也用“虫”做部首,比如“蛇,虾,蛙,虾, 螃蟹”。
值得一提的是“虹”字。“虹”的甲骨文是,像一条长虹架在空中。古人不明白彩虹的科学道理,所以认为是一条蛇。小篆就成了左边是虫(小毒蛇)表意,右边是工表音的“虹”。
蛇 (繁体和简体相同) shé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既然说到虫/蟲的甲骨文是一个小毒蛇(又叫蝮蛇),我们看看真正的蛇的甲骨文是什么样子的。蛇字的甲骨文上面也是蛇头,下面是蛇的身体和尾巴,跟虫/蟲的甲骨文的差别可能就是头部的特征不太一样。金文还有蛇的特征,小篆突出了蛇的头部和眼睛,就是它字。它就是上古时期的蛇。当时因为人少地多杂草丛生,蛇经常出没,人们惧怕蛇,所以见面都互问:见到“它”了吗?后来,它就成了任何非人类的代词,它作为蛇的意思就淡化了,所以加上了“虫”字表示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