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无处不在的水滴,是如何形成的?液滴形成背后的原理可不简单

成核理论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了解这种关键‘水滴种子’的性质,在雨滴中,水分子有两种类型:水滴内部的水分子和水滴表面的水分子。水滴是圆形的,因此表面的水分子,比液滴内部的分子邻接分子少,液滴越小,其分子在表层的比例就越大。液滴核必须达到临界大小才能继续生长,因为它必须克服由于液滴外部分子数量较少而产生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越小,液滴越容易形成。

这是杂质可以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表面活性物质降低了水滴和空气之间的表面张力。可以看到,微小浓度的表面活性杂质,可以极大地提高水滴的形成速度。由于表面活性物质,如硫酸和氨,可以在雨滴形成期间以低浓度存在,这可能是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当存在表面活性杂质时,经典成核理论就会严重失效。

考虑曲率因素

如果水滴是在酒精存在的情况下形成,对水滴形成速率的预测可能会偏离20倍以上。事实上,经典理论预测形成的水滴比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实际测量的要少10^20倍。把这个数字放到上下文中来看,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大约是10^11颗——比这个数字少了10亿倍。除了非常不准确之外,经典理论还做出了物理上不可能的预测。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对于水-乙醇,它预测液滴中的水分子数量为负数,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Aasen研究背后的假设是,这些差异源于理论中的一个假设,该假设认为原子核是球形的,但具有与完全平坦的表面相同的表面张力。这里的部分问题是很难估计成核过程中表面张力的行为,所以经典理论包括了液滴中表面张力与发现的平面相同假设,这简化了计算。大气中形成的微小液滴核只有几纳米宽,高度弯曲。假设成核的表面张力与完全平坦的表面相同,这是经典理论并不总是成立的主要原因。

研究使用了液滴表面的复杂模型,再加上液体和蒸汽的精确热力学模型,以改进经典理论。通过在解释液滴弯曲程度的理论中,适当地包含更准确的表面张力表示,能够使成核率的理论预测与实验中实际观察到的结果相一致,将偏差从20多个数量级减少到不到两个数量级。经典成核理论有时做出奇怪的、物理上不可能的预测也消失了。

对液滴形成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对其进行建模的程序,可以带来远远超出气候科学的好处:这个理论和框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改善对如此多现象的描述和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博科园|研究/来自:挪威科技大学

参考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博科园|科学、科技、科研、科普

关注【博科园】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学

7.0版本“金曦之遗辉”|解读沙奇里和扎卡的进球庆祝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