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发现全球新物种!6条大长腿…

山东褶大蚊Dicranoptycha shandongensis Xu, Chen & Zhang, 2023 (定名人:徐圆圆、陈亚如、张晓)

去年5月,科研团队受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委托承担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昆虫调查任务。青岛农业大学吕昭智教授总体统筹协调张毅副教授在团队中主要承担了野外调查工作。张晓副教授是团队中的物种鉴定专家,潘明真、王杏杏和康泽辉等几位老师以及植物医学学院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团队成员在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昆虫调查

团队在崂山共布设了20余条样线,采用马氏网法、网扫法、灯诱法、陷阱法等开展昆虫调查。在整理采集到的标本时,团队成员发现了褶大蚊标本,经初步的外部形态比对后发现该种与中国已知种类均存在不同。随后科研团队进一步解剖了雄虫和雌虫的腹末结构,开展了细致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这个物种体长10.6至11.0毫米,翅长8.5至8.9毫米;头部和胸部棕黑色,腹部棕黄色,末端几节棕黑色,足黄色、末几节颜色加深;翅上有一条明显的褶皱,此特征也是褶大蚊属与其它属区分的重要依据。

山东褶大蚊雄虫的腹末解剖结构(a–c)和雌虫的腹末(d–f)及其解剖结构(g)

通过以上研究,团队最终确定此褶大蚊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任何一种已报道的褶大蚊,是一个世界新物种,结合标本采集区域推断这个新物种为山东省特有种,故命名为“山东褶大蚊”。 相关成果已被国际学术期刊《Insects》(中文译名《昆虫》)发表,标志着对此新物种的确认。

“虽然它是蚊子,但它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蚊子’,它们并不吸食人类血液。”张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褶大蚊属昆虫一般具有植食性或腐食性,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有机质分解者,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于大部分喜潮湿环境的大蚊,这个新物种发现于较干燥的灌木丛中,对比相关类群的生物学特性,推测其幼虫可能在地下取食植物根部生长;部分标本为灯诱获得,表明其成虫具有趋光性。

山东褶大蚊在崂山北九水的生态环境

新闻内存

新物种填补分布空白

褶大蚊属是大蚊科中物种数量较少的属,世界已知80余种,我国大陆地区仅知4种,且均为国外学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现。此次发现的山东褶大蚊,是80多年来我国在该类群中的首次发现,填补了山东省褶大蚊亚科昆虫的分布空白,更加佐证了青岛崂山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丰富和这些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

新物种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害虫防治、进化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张毅介绍,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相信还会有新物种不断被发现,为人类所认知。

新闻幕后

只为记录到更多生物

在崂山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团队很多时候都需要走“野”路,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就越容易有发现。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毅和队友无数次进入崂山,背着沉重的调查设备去寻找、记录昆虫的踪迹。“有时候没有路,就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岩石中走过,有时还需要攀爬岩石。”张毅告诉记者。

有时候,团队需要几天都待在山里,白天晚上分班值守。“有游客看到我们拿着捕网在山石上、树林中追着虫子跑,以为我们是在玩,还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张毅笑着说,当知道他们是在采集昆虫做调查时,游客往往会向他们表达敬意。

草木繁茂的时候、气温高的时候,昆虫活动最活跃,也是调查团队“最出活”的时候。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身上黏糊糊的非常难受。杂草叶子划过胳膊,有时就会留下一道道红印,一沾汗水又痛又痒。“这都是野外调查的常态,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什么事。”张毅说,只要能记录到更多的生物,吃多少苦也是值得的。

科普一下

昆虫采集方式

马氏网法,指用马来式网采集昆虫的方法。马来式网是一种架设于野外,类似于帐幕的采集工具,底部、垂直面为黑色网,上部为白色网。当昆虫从地面下爬出或飞行时,会被垂直面网截住。昆虫有向上爬行或趋光的特性,最后会被收集于顶部的收集筒中(收集筒需加水或酒精)。

网扫法,用扫网扫捕昆虫,是采集途中的主要采集方法。采集者可以在大片草地和灌丛中边走边扫,扫的时候要左右摆动。用扫网捕到的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个体也多,一网可得数十或数百个小型昆虫,而且时常能扫捕到非常珍贵的稀有标本。

陷阱法,类似但不同于印象中诱捕大型动物的陷阱,诱捕昆虫的陷阱较小,一般是利用口径和高10cm左右的杯子,选点后埋于地下,放入浸渍液体,24—48小时之后收集落入其中的爬行昆虫。这种设备容易收集到大型、不善飞、夜行性的昆虫,以及少部分地下昆虫或近地表活动的昆虫。

来源:青岛早报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大众网青岛 ‍‍‍‍

责任编辑:胖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财务分析该怎么做?一文解析财务分析定义、重要性及步骤|二年级学生自我总结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