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端着一杯热茶时手微微发颤
紧张时签字手抖得厉害
或者发现家里的长辈安静坐着时
手指总在“搓东西”?
这些不由自主的“手抖病”,医学上称为“震颤”。别急着对号入座帕金森!神经内科医生说,手抖背后原因五花八门,大多数并不危险,以下是常见的病因分类。
1. “手机震动模式”型:生理性震颤
· 特点:像手机轻微震动,幅度小、速度快,通常出现在双手平举、端杯子、拿筷子等“保持姿势”时,焦虑、紧张、疲劳、喝浓咖啡后更明显。
· 真相:这种震颤是暂时性的!健康人也会出现,休息好了就消失。除非抖得水都泼出来,一般无需处理。但需排除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疾病。
2. “社交尴尬症”型:特发性震颤(ET)
· 特点:这是最常见的病理性震颤!通常为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拿东西(如勺子、笔)、倒水、写字时抖得最厉害,安静不动反而没事,可能伴随头、声音抖动。家族里常能找到“同款手抖”。
· 真相: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小脑-丘脑-皮质回路的功能障碍有关。它像个“动作触发开关”,一做事就启动。有个奇特现象:少量喝酒后可能暂时减轻(但别当治疗手段!)。虽不致命,但影响生活时可找医生评估。
3. “安静搓药丸”型:帕金森病震颤
· 特点:最典型的“静止性震颤”!坐着不动、走路时,手或脚像在“搓小药丸”(4-6次/秒)。一旦开始拿东西或活动,抖动反而减轻。常伴有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
· 真相:它是大脑指挥运动的“信号线”老化引起的。安静时失控“漏电”,活动时被“压制”。主要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4. “吃药副作用”型:药物性震颤
· 特点:抖法多样:可能是姿势性(举手时抖),也可能是休息性。多与服用某些药物相关,如哮喘药(沙丁胺醇)、抗抑郁药、某些感冒药、激素等。
· 真相:这是身体在“抗议”药物干扰。好消息是:多数停药或减量后能好转。吃药后新出现手抖要警惕。
5. “瞄不准”型:小脑性震颤
· 特点:最突出的是“意向性震颤”——越想精准动作(如指鼻子、端水杯到嘴边),抖得越厉害!像“瞄不准靶心”。常伴走路不稳、说话含糊。
展开全文
· 真相:负责协调的“小脑指挥官”出问题了(如中风、多发性硬化、遗传病)。这类震颤往往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
手抖了,怎么办?
医生小贴士
1. 不恐慌:大部分手抖(如生理性、轻度特发性震颤)不影响寿命。
2. 记细节:留意何时抖得最凶?安静时?端东西时?写字时?有无家族史?吃了什么药?这些是医生破案的关键线索。
3. 看信号: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就医:
抖动越来越重,影响吃饭、写字、工作。
伴随肢体僵硬、动作慢、走路不稳。
休息不动时手/脚还在规律“搓揉”。
突发手抖,尤其伴有头晕、头痛、无力等。
抖动越来越重,影响吃饭、写字、工作。
伴随肢体僵硬、动作慢、走路不稳。
休息不动时手/脚还在规律“搓揉”。
突发手抖,尤其伴有头晕、头痛、无力等。
划重点:手抖≠帕金森!它更像是身体发出的一封“抖动电报”,传递着不同的健康信息。理解常见类型,学会观察细节,就能更从容地与医生沟通,找到最适合的应对方案。别让“手抖病”悄悄影响生活品质,该出手(就诊)时就出手!
文图 | 神经内科 龚柳盛
编辑:胡 波
一审:李治刚
二审:游 莹
三审:任小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