氂牛角,氂牛角的功效與作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氂牛角 | 中藥圖典

氂牛角

Máo Niú Jiǎo

別名

毛犀、氂牛、旄牛、犣牛、貓牛、竹牛、毛牛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涼血熄風。主高熱驚癇;血熱出血

英文名

Yak horn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酸、咸

氂牛角 (《綱目》)

別名:氂牛、旄牛、犣牛、毛犀、貓牛、竹牛、毛牛

漢語拼音:mao niu jiao

英文名: Yak hor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s grunniens Linnaeus.

拉丁文名:Cornu Bovis grunniens

目錄

1 來源

2 動物形態

3 生態環境

4 性味

5 歸經

6 功效分類

7 功用主治

8 用法與用量

9 採收和儲藏

10 資源分布

來源

為牛科動物氂牛的角。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1、氂牛(《山海經》),又名:旄牛(《山海經》),犣牛(《爾推》),毛犀(《廣志》),貓牛(《漢書》顏師古注),竹牛(《昨夢錄》),毛牛(《水東日記》)。

2、《本草綱目》:氂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斗,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昨夢錄》雲,西夏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制弓極勁,彼人以偽犀角,卒莫能辨。曹昭《格古論》雲,毛犀,即氂牛也,角之花斑皆類山犀,而無粟紋,其理似竹,不甚為奇,故謂毛犀。其角亦可亂犀,但無粟紋。蘇頌《圖經》誤以為牯犀角者是也。亦可用而功不及犀。

動物形態

體形大而粗壯,成年雄獸長達3.6米,肩高可至1.6米,體重500公斤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離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復向上彎曲,角尖又有向後彎的趨勢。被毛暗褐色,頭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體側、頸、腹、胸、尾部均具長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時,頭部的毛色較灰,背部帶棕紅色。尾下垂至踵部。家養的氂牛體形較小,毛色或有變化。繁殖期在秋季,懷孕期8~9月。

生態環境

棲息於青藏高原的荒涼之處,怕熱而不畏冰雪。喜遊盪,常數十成群,以高原山谷的粗草為食。

性味

《綱目》:"酸咸,涼,無毒。"

歸經

心;肝;胃經

功效分類

涼血止血藥;清熱解毒藥

功用主治

《綱目》:"治驚癇,熱毒,諸血病。" 高熱驚癇;血熱出血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採收和儲藏

宰殺氂牛時鋸下牛角,陰乾或低溫烘乾。

資源分布

分布於青藏高原,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西段,東至四川西北部,南達西藏境內。在青藏高原地區。氂牛已馴為家畜。

出處:《中華本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氂牛角」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89%A6%E7%89%9B%E8%A7%92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氂牛角」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3個分類: 中藥 | 中醫 | 中藥材

98法国世界杯:法国队荣耀登顶的传奇之路|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