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幻想

要严格地区分科幻作品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有时候科幻作品和奇幻作品、恐怖作品都界限模糊,对某一部作品来说,更可能兼有这几种风格。

硬科幻

编辑

参见:硬科幻

1882年描繪的公元2000年景象

硬科幻(英语:Hard Science Fiction,简称Hard SF)是一种科幻的分支类型。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处理手法:一些作者小心翼翼地避开难以置信的技术,如超光速旅行;而另一些人则允许这些在故事中作为重要道具出现,并对其构筑的世界进行细致的阐述来显示这项技术可能实现。在后一类小说中,天文探索或物理现象常常比人物刻画重要的多,但作者有时也会在故事中围绕人物表现环境。

总之,硬科幻的共同特点是故事情节依靠技术来推动和解决。作者也会尽量让故事中的科技与出版时已知的科学保持一致。这是科幻界尤其是读者对硬科幻的主要看法。

硬科幻常見的自然科学與技术如下:

複製人

桃莉羊就是複製技術的產物,理論上也可在人身上運用。

複製人被製造是為了將健康器官移植給可能生病的本尊。衍伸出複製人的人權問題相關討論。

不能見光的複製人,遭生產他們的龐大勢力追殺的動作劇。

以雙胞胎形式運用的替身複製人。跟真的雙胞胎一樣漸與本尊出現性格差異產生的趣味性。

以複製人技術在被敘述的未來/星際戰爭中增兵。

被偷走的人/城市。身邊的人或人群在某種陰謀中,悄悄被調換成性格迥異的複製人,恐怖風格路線。

人工智慧和機械工程

沒有機械構造或金屬元件的人造人。可能經由醫學或基因改造工程誕生,例如科學怪人和電影《銀翼殺手》的人造人,和下文的新人類中的基因改造人不同的地方,是理論上外觀和能力和常人相差不遠,除非是科學怪人這種失敗作。

仿生人(Android)。又譯仿製人,意思是指特別像人的人造擬人。廣泛使用的定義中似乎沒有規定它必須是用電子或機械元件組成,生物技術或基因改造也可以,所以以生物技術用在仿生人上的,如《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的T-800,常被認為介乎於改造人和仿生人中間類型。但一般來說仿生人沒有採用人類的器官或其他元件,但「(外表)非常近似人」為特徵。因為它很像人但卻不是人,經常被拿來和複製人混用製造驚奇的戲劇性。我們也時常預設高自動化的基地會有一具似人的服務終端。

改造人(Cyborg)。身體的一部份被電子或機械裝置取代的人。它可以很像人、當然也可以比較不像,當它很像人時、尤其是當仿生人(Android)的製造過程中也使用人類組織時,兩者變得非常難以區分。有名的改造人如《機器戰警》和《幪面超人》。提到改造人的故事中,無可避免會論及兩個主題:被改造的人擁有更大的威力去執行非人任務;人被改造是否侵害人權,還是得遵守機器人三定律?

電腦博弈者。而且它已經有了現實版本:電腦棋士深藍。

人工智能的夥伴、寵物,個性的描述有時比機能更吃重,如《霹靂車》。

人工智慧叛變。大至恐怖極權統治,小至「抱死」主人,都可以是小說題材;或是更廣泛的描述作者所預計的人机矛盾。

納米技術

和細菌、病毒或白細胞一樣活動的奈米機械,修補大自然或人體組織,可能也作為兵器用途,失控暴動時造成的災難。

為了某些目的把人類縮小成細胞尺度。

可以分化的奈米機械,亦即它們數量增加時會產生不可預期的本質變化,如《奈米獵殺》。

演化後的人

生物工程改造人類,如《異形帝國》(Alien Nation)系列、《星界的紋章》系列、《異種》(Species)系列,和上文的人造人有重覆之處,但外觀和常人不同和能力相差較遠。

人類普遍退化的另類演化為題材,如《時光機器》、《我是傳奇》、《美麗新世界》、《蠢蛋進化論》。

超人類主義普遍進化為題材,接近佛教或基督教還有尼采的超人說中理想未來的人的說法,例如高達系列作品的新類型人。

其他新高科技

能源,如可控的核聚變、微黑洞(《飛越顛峰》等)、反物質(作品有《天使與魔鬼》)、零點能量等。

材料,如在《天堂的噴泉》中的超合金和甜心戰士中任意變形的衣料。

武器,如超級機器人等日本軍事科幻動畫的主題之一。

建築,如天梯(如《天堂的噴泉》)、太空城市(如機動戰士Gundam系列等)、行星地球化(如《火星三部曲》)等假想中未來的工程。

通信,常見有心靈感應和網絡,在電腦叛客系科幻中,常有把兩者合一的傾向。

其他醫學和生物工程相關技術,除了新人類和改造人等上文提過的科技外,其他如《火星三部曲》中的長生不老和《2001太空漫遊》的人工冬眠、《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中的腦科手術、《鐘點戰》的數位儲值壽命,或相反地是生物武器(如《生化危機》等)和毒藥(如《特務踢死兔》)等題材。

软科幻

编辑

参见:软科幻

软科幻(英语:Soft Science Fiction,简称Soft SF)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

例如,系列科幻小说《沙丘》中,弗兰克·赫伯特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抛弃了智能机器,而回到了封建社会。赫伯特借对当前社会政治现实的逼真模拟,以“沙丘”的传奇对人类的现状进行批判。软科幻也探索社会对事件的反应,和纯粹由自然现象或技术进步引发的问题(往往是灾难),主题往往是说明科学像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关怀的引导(最常见的就是指责机器不能代替人伦情感)。

有趣的是,关于软科幻定义的争议很少,或许这正是因为其界限似乎比硬科幻更为模糊。

分类争议

编辑

虽然“硬科幻”、“软科幻”的分法常见诸许多杂志、网站和爱好者之口,但赞成者内部对“软硬”的定义也存在争议;同样,有许多人拒绝承认这种说法,认为没有必要去细分科幻小说。

一个典型的混乱案例是《星際大戰》(Star Wars)。在起初许多保守的爱好者因为其中“原力”(Force,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设定而认为它不属于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说,或好莱坞太空电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说拥护者认为好莱坞太空电影都是奇幻;而公众一般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统统归为“科幻电影”。

現在一般認為這類作品嚴格上是應當歸入太空歌劇的範圍,其特點是對於非科幻迷來說,因為其模仿歷史和現實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實的感覺所以對於公眾來說更為嚴肅。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樹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為反過來利用了人不知道未來卻知道過去,而故意把未來和歷史類比,吸引讀者對未來和太空的嚮往。

相對下最近因為特攝或動畫等影像媒體的盛行,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電影或日本超現實軍事動畫為基準,倒轉來認定模仿威爾斯強調探索和反思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認為涼宮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詞語的校園戀愛幻想故事,可見科幻的定義是隨時代和地方而變化的。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凡尔纳是“硬科幻”的鼻祖;威尔斯则是“软科幻”的宗师。实际上,威尔斯的作品中对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写一点也不比凡尔纳保守;《海底两万里》也花费了几个章节来描写世界各地对神秘的“鹦鹉螺号”的猜疑与震动。因此将他们并列对立起来难免有失偏颇。

其它分类法

编辑

为了解决上述混乱,曾经出现一种新的说法,SF不再是“Sci-Fi”、“ScientiFiction”或者“Science Fantasy”之类的缩写,而变为代表“Speculative Fiction”,即推测性小说。这个“SF”的定义比较宽容,试图涵盖之前纠缠不清的科幻定义。請注意不要將推理小说與此混淆。

此外,中國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不存在硬科幻和软科幻,只有真科幻和伪科幻。

(髟+巾)组成的字怎么读?|无线蓝牙音箱怎么充电,无线蓝牙音箱怎么充电充多久?